隨著食用菌生產的發展,病蟲害也逐漸嚴重,各種病蟲害通過多種途徑侵染食用菌制種和栽培的各個環節。輕者造成食用菌減產,一般減產20~30%;重者無收,使栽培全部失敗。因此,掌握病蟲害的發生規律,找出有效的防治方法,是食用菌生產中急待解決的問題。
病蟲害的侵染一般有3個渠道侵染食用菌:出培養料和覆土帶入菇房,尤其用生料栽培;自然傳播,在食用菌制種和栽培管理中,由于環境差和消毒不好引起;菌種帶菌,使用的母種、原種、栽培種混有雜菌和病蟲。食用菌生產中污染培養料及菌絲體的雜菌有毛霉、木霉、青霉、曲霉、脈孢霉等。為害子實體的病害有由毛霉引起的平菇毛霉病;由青霉引起的平菇青霉病;由病毒顆粒引起的病毒病;及由粘菌引起的粘液病等。為害平菇的害蟲主要有平菇厲眼蚊、平菇尖須夜蛾、星狄夜蛾、菇螨及跳蟲等。對病蟲害的防治應采取預防為主,綜合防治的措施。
⑴選用新鮮、干燥、無霉變的原輔材料,使用前原料經曝曬2~3天,如能采用先堆制發酵,后高壓滅菌的雙重處理,則能更有效地防止病蟲的發生和為害。
⑵保持菇房及四周經常性清潔衛生,菇房使用前必須清除干凈殘留的培養料、垃圾等污染源,并用10%的石灰水或波爾多液涂刷墻壁、棚頂及床架,也可用2%~3%甲醛液噴霧;再噴0.4%敵敵畏或0.2%樂果液,以殺滅害蟲。
⑶接種時加大播種量,一般以增加15%~20%為宜,讓平菇菌絲迅速生長占滿料面,可抑制雜菌的發生。
⑷加強管理,調控好溫濕度,特別是在發菌期,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60%左右,溫度不超過28℃,盡量創造一個有利平菇生長發育而不利病蟲發生和繁殖的生態條件。平菇在不良環境下易形成各種畸形菇,畸形的類型有蓋小高腳型、蓋小珊瑚型、蓋小柄粗型、無蓋光桿型、蓋皺柄粗型、皺縮干枯型等。發生原因主要是:當光照不足,溫度偏低;或在栽培中草簾蓋得太厚和一直不揭膜,通風不良,二氧化碳積累過多,都容易產生高腳型子實體。當溫度偏高,濕度偏低(培養料的含水量和菇房的空氣相對濕度都偏低)或沒有及時噴水等,都極容易產生蓋不皺縮干枯型。在子實體分化形成期,遇上23℃以上的高溫或長期在較高溫度下,物質代謝受阻,營養物質輸送不到菌蓋,容易產生蓋小柄粗(呈水脹狀)的畸形菇。此外,在栽培上選用質量差的塑料薄膜作覆蓋材料,當膜內凝結的水滴滴落到子實體時,會出現菌蓋著色的畸形菇。預防畸形菇的發生,也應采取綜合性的生態防治,如合理安排栽培季節,選好質量較好的薄膜或地膜作覆蓋材料。出菇期根據所栽培品種的溫型,調控適宜的溫度條件,珊瑚期后,空氣相對濕度調至90%,但不能高于95%,防止菌蓋變色腐爛。當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.06%時,就會抑制菌蓋的生長。因此,要加強通風換氣,一般以人在菇房無壓抑感為度,通風后要噴水補濕,讓子實體從空氣中吸收水分 。